抗“疫”思政教育的四个视角
来源 / 发布时间 2020-05-12 / 点击 0

抗疫.jpg

4月8日,武汉“解封”,国内迎来了抗击新冠肺炎疫病阶段性胜利,但境外疫情多点爆发,输入性病例增多,疫情防控还是不能松懈。“疫情是一面镜子,是一场大考,更是一堂人生课”,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疫情,上好这堂“人生课”,是“后疫情”阶段的必要工作。直面疫情,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抗“疫”教育应该重视“四个视角”:历史的视角、科学的视角、国际的视角、时代的视角,实现教育的实时化、全程化和全方位化。

一、历史的视角—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

从历史的视角去认识这次疫情,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来对比过去和现在,汲取历史智慧,全面地分析这次疫情,更真切地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发展进步,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历过许多次自然灾害、外敌入侵、疾病瘟疫。就疫病而言,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中国疫病史鉴》统计,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会让当时的社会为之恐惧、战栗,死亡人数数以万计,那时的社会医学不发达,疫病基本就是“生命的收割机”。

新中国也有几次大的疫情:1949年10月察哈尔省察北专区爆发的鼠疫,建国初期血吸虫病在中国南方肆虐蔓延,2003年爆发的非典,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战“疫”的胜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领导全国人民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 阻击战。在这个过程中,党中央行动迅速,精准施策,秉持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全国一盘棋,期间从全国各地抽调援鄂医务人员4万多人次,抗“疫”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武汉、湖北,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拔地而起……在这幅波澜壮阔的抗“疫”画卷中,让同学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举世属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科学的视角—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抗疫制胜的力量

从科学的视角去认识这次疫情,就是引导“智”防疫情,让学生真切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重要作用,更深地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能化险为夷,核心之原因是有了科学的利器。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有网友总结了本次抗疫十大硬科技:负压救护车、人工智能机器人、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无接触超市、AI体温检测和影像识别、无人机、远程医疗平台、AI算法和5G新应用、全自动口罩生产机、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等等,它们为追踪密切接触者和查询周围疫情形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助力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成功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在临床救治中筛选药物、优化临床救治方案,同步进行疫苗研究;也为疫情形势防控研判、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保障,总之,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这次防疫抗疫的效率。通过这些雄辩的事实唤发出同学们对科学的热情,培养良好的科学品格。

三、国际的视角—对大国担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

从国际视角去认识这次疫情,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次抗疫的国际舆论环境,直面国际环境,对比中外疫情防控与国家治理能力,彰显中国制度优势、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从而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在全球抗疫中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更深的认同感和建设的使命感。

病毒是没有国界的。据世界卫生组织4月16日数据,全球确诊新冠肺炎超200万例,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肆虐全球,严重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严重冲击着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有些西方寄希望于“群体免疫”,有些政客对疫情认识不足,把它当作普通的流感,声称一切都会“奇迹般”地消失,不屑于防疫抗疫,而是忙着造“锅”和甩“锅”,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如不加以分辨,很容易给思辩力不够强大的学生造成误导。而实际上,中国在抗疫过程中,非常注重大国担当,疫情信息公开透明,战疫技术互通共享,抗疫援助尽心尽力,为世界抗疫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自疫情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国内外疫情形势,明确指示: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1月20日,在中国国内疫情最严峻时刻,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深化国际合作。”至四月初,“中国已向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和地区分享疫情防控多份技术文件,并将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翻译成多种语言文本,供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参考借鉴”。(数字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7日 06版))同时,“中国在国内防疫压力依然繁重的情况下,率先向世卫组织提供2000万美元捐款,向一些疫情严重、卫生体系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组,提供抗疫经验支持和医疗物资援助,并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 (引自《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7日 06版))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中国政府应对疫情非常高效。中国政府能从大局和战略上着想,有能力调动人力和资源,有很强的统领能力。我认为中国的治理体系理当是世界上最高效的。”这些足以说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在奋力践行着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

四、时代的视角—见证危难中逆风而行的时代精神

从时代的视角去认识这次疫情,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在抗疫过程中淬炼成长,作为大学生,除了做好防护,禁足守家,更应该从疫情大考中悟大责任,立足新时代,不忘新时代使命,勇挑重担,逆风飞扬。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奠基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也是第二个一百年的开局之年,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又紧迫,所以,疫情虽让我们脚步停下了但思想不能停,课停下了,学不能停。宅家时要关注世界抗疫,又要不忘时代的使命。努力学习,可以做“比较题”,比较古今中外的抗疫理念、制度、效率,从中增强我们的“四个自信”;还可以做“科技题”,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崇尚科学,掌握科学本领,服务于祖国;还可以做“修养题”,潜心修心养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健身习惯、反思习惯、服务习惯和自我管理习惯等等;还可以做“理论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努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总之,疫情教育是带领学生从“危”中找“机”,不能因为疫情而轻漫了时光,松懈了斗志,而是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善于从总结过去中展望未来,立足新时代,放眼全世界,勤学习、长能力,负责任,担使命,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