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秋日微寒,在简单整洁的农家小院里,93岁的袁启楼直着身子,坐在家人特制的移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午后时光。得知记者前来采访,老人的双目放光,面部表情丰富,让记者感受到了他的热情。
秋日微寒,在简单整洁的农家小院里,93岁的袁启楼直着身子,坐在家人特制的移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午后时光。得知记者前来采访,老人的双目放光,面部表情丰富,让记者感受到了他的热情。
家人说,老人现在基本无法跟人交谈了,不能像数年前一样,给来客绘声绘色讲述曾经的硝烟故事,可是那段烽火岁月,早已刻在了老人的脑里、心里,他会条件反射地随时打开。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这样的惊喜:每当家人提议让老人唱歌时,原本言语困难的老人,马上完整清晰、声音洪亮地唱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一首首歌曲。
浴血松骨峰全连只活下了六人
袁启楼1928年出生在江苏徐州邳县(现邳州市)袁湾村。在进入朝鲜战场前,曾经历了大西南剿匪作战。1950年入朝后,他随军作战无数次,历任警侦连文教、营文教、团宣教助理,火线上任连指导员、特务连指导员,1953年回国,获抗美援朝军功章。
1950年进入朝鲜战场后,袁启楼所在部队是19兵团,63军189师567团。
袁启楼因入伍前上过中学,算得上是战士中的“秀才”,因此担任了连队的文化教员,属于副排级。在一次战斗中,他被临时指定为连指导员,而那场战斗就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松骨峰战斗。那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斗,整整一个连,战斗结束只剩下六名伤员。袁启楼当时全身多处负伤,其中头部一个子弹从侧脑打进,脑门中穿出,经过战地抢救,他奇迹般活了下来。
中排右一为袁启楼
袁启楼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那些死去战友的名字,很多人都是一起入朝的最要好的战友,以前每次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老人都忍不住流下热泪。他经常跟家族的后辈说,战友们将血肉之躯永远留在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虽然回到了祖国怀抱,但他的心一直跟战友们在一起。
80岁写回忆录八年心血记录峥嵘岁月
从朝鲜战场归国后,袁启楼老人进入了江苏省邳州市文化局工作、退休。退休后,老人喜欢将那段烽火岁月讲给后辈尤其是孩子们听。在他80岁之后,老人萌生了一个想法,写一本回忆录记述当年的峥嵘岁月。
那时老人视力、听力都已经不好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在稿纸上,一点点记录下自己的回忆。2015年,当时88岁的老人在三易其稿后终于完成了回忆录,近30万字。在家人以及邳州运河中学黄立杰老师的帮助下,一本记录了老人戎马岁月的《回望风烟路》出版。
这本书的出炉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在90岁之后,袁启楼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回忆录成书之前,老人已经多次病重入院。2018年春节前夕,黄立杰得知老人病危住院,且已八天水米不进,他赶紧跑印刷厂,几乎是催出了成书。
黄立杰刚拿到散发着油墨香的《回望风烟路》,就急匆匆赶到了医院。病床上,老人意识模糊,在家人多次呼喊下,才明白了自己的书已印出来了。随后,老人眼睛忽然有了神采,挣扎着让家人扶着坐起来,老人抚摸着书,一页页仔细地看。当晚,家人就给黄立杰打来了电话,老人不仅主动要喝水,还喝了一碗稀饭。
几天之后,老人能下床拄拐走路了,医生护士都十分惊喜。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了个喜庆的春节。
“敌人在水的另一边放上了墙壁形、屋脊形铁丝网,墙壁形铁丝网上面挂着照明弹,当你一碰线的时候,就像电灯泡飞上空中,整个江面照得跟白天一样。过江的时候还要防着敌人的大炮袭击。整个江面什么都看不见,炮弹打到这里以后,江水都变成红色,都是血水染红的。”这是袁启楼书中描绘的一段回忆。
一生豁达将国庆日当自己生日
在大儿子袁台宗的眼里,父亲经历过战场血与火的洗礼,造就了直爽豁达的性格。
袁台宗告诉记者,父亲对他和弟弟的要求很严,两人从小就习惯了部队一般的规矩,“他从来是说一不二,对待家庭生活也要求像对待命令一样去执行”,父亲曾希望兄弟俩能够入伍服役,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于是他开始向孙辈们提出要求,“他看到后辈们谁的身体好、性格硬,就会提出要求。”
多年来,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习惯——他把国庆日作为自己的生日。袁台宗告诉记者,从他记事开始,十一国庆就是家里最热闹的节日,家里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每次父亲都在饭桌上带着家人,大声地唱各种红色歌曲,在热闹的气氛中酩酊大醉。虽然老人年龄渐大,但唱歌的习惯一直被保留下来。这两年,老人又有了一个新想法,每次国庆节,他都让家人购买国旗,给邻居挨家挨户送,让他们在节日里悬挂。
今年,老人在国庆期间再次住院,期间他多次询问家人,国旗是否送到邻居家。袁台宗告诉记者,父亲是10月4日出的院,家里的国旗早就准备好了,“他一直记得这事,这可是他的命令”。
“父亲对生活没什么要求,他对晚辈的要求就是活得正直。”袁台宗告诉记者,父亲经常告诫晚辈,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后辈们生活小康、过得幸福就是他最快乐的事,而对于他自己,他在《回望风烟路》中写道:“尧察九州,百姓皆呼寿。尧坦然答道,‘寿则辱’。”老人觉得,比起那些长眠的战友,他这一生已经足够满足、足够幸福了。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