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大食物观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来源 / 发布时间 2023-11-29 / 点击 0

“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是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对新征程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出的战略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食物供给丰富多样,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对食物和营养发展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而且论述一次比一次全面完整,既有理念观念,还有方法路径,是国家粮食安全观的创新和拓展。

早在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时就提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树立大食物观。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大食物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吃饭问题,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而且论述更加全面完整,既有理念观念,还有方法路径,是对粮食安全观的创新和拓展。我们要领会把握四个关键点。

把握一个立足点:人民美好生活。要清醒认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牢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让农民更加体面、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加宜居。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最终也落脚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把握一条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根本途径。建立全产业链管理、一体化监测预警的体制机制,使政府决策更透明、生产安排有依据、市场动态可预期。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把握两个前提: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落实大食物观有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要确保粮食供给,一个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对口粮、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按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防范风险的原则,建立自给率低点预警机制。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构建资源超载预警机制以及风险管控措施。决不能错误地认为大食物观下,可以减口粮指标、减谷物自给率、减耕地红线、减要素配置占比,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把握好三个重点:拓展空间、拓展资源、拓展产业。一是拓展空间。生产资源上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空间拓展。拓展中低产田生产能力,推动我国耕地地力的整体提升。拓展非耕地空间,戈壁农业、垂直农业、海洋牧场等。大力研发推广植物工厂、工厂化集约养殖等新型种养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能、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二是拓展资源。食物来源上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加大在食用油、菜果茶、肉蛋奶等方面布局,加大森林、江河湖海、林下种养等研究力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通过科技支撑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三是拓展产业。生产方式上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拓展食物资源和食物品种。加大生物合成等新技术研究力度,人工合成淀粉、蛋白质,打印食品等是未来食物、未来食品的新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加大延长食品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丰富食物呈现形态和供给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食物多样化供给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