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随着我国多地应急响应等级下调,无疑给市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但是,响应级别调整并不意味着疫情防控有所放松。钟南山院士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均公开表示,新冠肺炎不可能铲除得一干二净,将来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经过五一的畅玩,你的防疫思想也该拧拧了。
叮嘱一:勤洗手的习惯不要忘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病毒、细菌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病原体可以通过手和口、眼、鼻的黏膜接触进入人体。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洗手是减少手部细菌、病毒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正确洗手是关键。正确洗手是指使用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每次洗手应揉搓20秒以上,应确保手心、手指、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处均被清洗干净。不方便洗手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清洁。
叮嘱二:这些地方还是要戴好口罩
虽然随着我国多地应急响应等级下调,4月30日,北京举行的第97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6位发言人都摘了口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方都可以不需要戴口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副主任李亮表示,对于传染病的普遍预防,两个措施最有效:戴口罩和保持手卫生。李亮解释说,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应该继续保持戴口罩这种习惯,尤其是在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办公场所等,带口罩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保护,从而避免疫情的传播。这四种地方口罩一定不能摘掉。
一是身处人员密集的场所,例如乘坐电梯、公共交通工具,应随身带好口罩,与他人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
二是特定场所的工作人员。例如火车站、机场、公共交通工具、养老院、福利院、监狱的工作人员应该佩戴口罩。
三是部分重点人员。包含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境外来的回国人员,应该佩戴口罩。
四是有职业暴露情况的工作人员,例如医护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的警察、保安,保洁人员等,这些人群也应该在工作时佩戴口罩。
叮嘱三:勤通风的习惯不要忘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目前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但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飘浮。如果不在密闭空间里,通风会使飞沫在空气中形成的病毒浓度降低。建议每天至少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专家介绍,室内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化学性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碳、甲醛、燃烧产物等;物理性污染物,比如噪声、家用电器产生的辐射;生物性污染,比如尘螨、各种致病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比如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质“氡”。
通风是一种引入新鲜空气,以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并且能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的有效手段。且自然通风还具有舒适、节能、便捷等优点,对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与新鲜非常重要。
此外,专家介绍,开窗通风还能够增加室内有益身体健康的空气负氧离子。空气负氧离子,是地球上维持生物健康的重要物质。它可以调节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促进造血功能和肺的换气能力,提高人的免疫力,被誉为“空气维生素”。
而这种负离子在山林、海滨的空气中的含量最高,每立方厘米中约有2500个;农村原野中较高,每立方厘米中约有1000个;城镇较低,户外约有600个,室内只有300个;在冬季密闭的房间内,只有几十个。开窗通风,能够把对身体有益的负离子引到室内来,并送走对身体有害的过盛的正离子。
这四个点儿 记得要通风
1.早起后:早晨室内空气含氧量降低,而且整理床铺时,尘螨、皮屑等乱飞,居室急需通风换气。
2.做饭时:煎炒烹炸等烹调方式会产生大量油烟。此时应保持窗户与抽油烟机同时开启,促进室内污染物排出。烹饪结束后,要继续开窗通风10分钟以上。
3.打扫时:打扫房间时,室内的灰尘、细菌、尘螨等物质会飘浮在空中,需开窗通风,以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
4.睡觉前:天气适宜时,睡前半小时开窗15分钟左右,可增加室内空气中的含氧量,有利于睡眠。
开窗最佳时段、时长 看这里
健康教育所的专家提醒您,开窗通风还在时间、时长、方法、效果等方面有四个讲究:
1.讲时间:一般在8:00-11:00及13:00-16:00,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污染物浓度较低,开窗换气效果较好,其中以10:00和15:00左右为最佳。
2.讲时长:每次开窗通风的时间20-30分钟为宜,如果只将窗户开个小缝,通风时间需增至30-60分钟,每天开窗通风3-4次。
3.讲方法:通风方式以形成对流为佳,例如打开家中距离最远的窗户和门,让流动的空气穿过整个房间。
4.讲效果:夜间睡觉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将窗户开一小缝,以使室内氧气得到补充。